自然资源部晒出我国矿产资源“家底” 矿业绿色发展取得
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(记者杨曦)矿产资源家底数据是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日,自然资源部发布的《中
7月6日《浙江日报》“循迹溯源 感恩奋进 担当争先”栏目刊发《敢想敢试,更敢做敢当——记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、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》,全文如下:
来源:浙江日报
与闻名全球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相比,谢高华的名气算不上大,而在义乌,这个名字却几乎无人不晓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1995年义乌第一年举办小商品博览会起,直至谢高华2019年去世的前一年,每年的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期间,当地商人和群众都会自发到高速路口迎接谢老“回家”。去年恰逢义乌市场建设40周年,义乌更是竖起了一座“改革先锋”谢高华雕像。
在当地人看来,义乌之所以能有今天,离不开谢高华当年冒着丢“乌纱帽”的风险,果断决策开放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担当。而当下的改革发展,依然呼唤这样的魄力和情怀。
谢高华(左三)在义乌工作期间的照片。
“出了问题我负责”
从贫瘠小县,到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的世界超市,再到如今迭代升级建设义乌全球数贸中心,义乌的发展堪称传奇。
回到这场变局的开端,1982年5月谢高华赴任时的义乌,还只是浙江中部一个贫穷的农业县。
为了填饱肚子,当地农民在农闲时节会挑着担子,走村串巷“鸡毛换糖”,换鸡毛肥田,也贩点日用小商品补贴家用,逐渐在当时的廿三里镇和稠城镇形成了小商品贸易点。
可在政策层面上,国家对能不能搞商品市场还没有明确,农民经营仍被视为“投机倒把,走资本主义道路”,许多部门依然采取一禁、二堵的简单做法。
频频遭遇群众来访的谢高华,经过长时间深入调查研究,认定搞活市场符合中央精神,又符合群众利益,毅然拍板决定开放小商品市场。
1982年9月5日,位于城区湖清门的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宣布开放。这是义乌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。
义乌有商人至今仍记得,在当年举行的一次全县大会上,谢高华对农民经商表示坚决支持,还当众宣布:“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,出了问题我负责,我宁可不要‘乌纱帽’!”在四周雷鸣般的掌声中,一些原本已经打算放弃做生意的摊贩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
不过市场开放后,不同看法仍在激烈交锋。有干部甚至当面向谢高华指出:农民都去做生意了,农业生产都组织不起来,这个情况已经成为各部门头疼的一个“包袱”了。对此,谢高华在县委常委会上明确表态:“敲糖换鸡毛解决了几万人就业,我看这就是优势,要想办法发挥,不能把搞活的经济又搞得死死的。”
正是在谢高华的力挺力推之下,义乌县委、县政府后来又提出“四个允许”,即允许农民兼农兼商,允许长途贩运,允许开放城乡市场,允许多渠道竞争。1984年首创“兴商建县”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,农业小县义乌因此弯道超车,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。
“自己得失又有什么关系”
评价谢高华当年在金衢两地担任领导干部时作的许多决定,现在很多人都会说:敢想敢试,敢做敢当。实际上他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。
早在担任衢县县委书记时,谢高华就因“助长高价买卖橘子”挨过批评。当时国家对橘子实行统购统销,衢县一年只产8万担橘子,其中统销6万担。“国家统销价格低,橘农增产不增收,有的农民还上街要饭了,这样子怎么行!”经过深入调查,谢高华大胆提议:“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,农民多余的自留橘,哪里价格高就卖哪里……”这么一来,外地人纷纷来衢县收购橘子,农民收入多了,但也导致当年国家定购的6万担橘子任务没有完成。
这下子,谢高华挨批了。1981年1月,某中央媒体刊文,把谢高华作为“破坏国家计划搞市场自由化”的反面典型。
不过在谢高华看来,自己只是一心做事,“只要对老百姓有益就好,我们干部自己的得失又有什么关系?”
这一初衷也促成他在义乌工作期间继续锐意改革、大胆实践,当年的“税改风波”就是一例。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之初,仍实行对工商业改造时的八级累进税,也就是经营得越好,税就越高。但市场里几千个摊位大多是小本经营,价格随行就市,很难凭税票计税。于是税收干部整天像抓贼一样打击逃税,商贩们也怨声载道。
“想增加税收,却打压了群众经商的积极性”,谢高华在调研后,大力支持税务部门试行“定额计征”办法,即对每个摊位设固定的计税额,目标额度之外的营业收入不再计税。这样一来,个体税收低了,大家觉得有利可图,周边的小商贩蜂拥而至,1984年义乌税收反而比两年前提高了整整3倍。
有新华社记者觉着这个做法不错,能搞活市场,以内参形式专门上报中央,没想到后来某中央部委把情况反馈到省里,省里派员到义乌进行了整整一周的调查。
调查最后认定:办法可行,但还要在实践中完善。但时任谢高华秘书的杨守春清楚谢高华在整个过程中承受的压力。
据杨守春回忆,有次在金华参加学习安徽滁县改革经验的大会,谢高华突然问道:“小杨,你怕不怕?”杨守春一时还不知如何回答,谢高华像是安慰又像勉励自己一般补了一句:“有时候发现真理难,坚持真理更难!”
“他做事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”
谢高华说的真理是什么?许多去过他家的人都记得,谢家客厅墙上最显眼的就是谢高华自书的“信仰”二字。
在谢高华子女看来,父亲信仰的真理一直朴素。“他做什么事都有个最基本的出发点,只要对老百姓有利,他都会特别尽心尽力。”儿子谢建彪说。
衢州农村历来缺水。深知这一痛点的谢高华,在1985年担任衢州市常务副市长后,积极推动因各种原因搁置了10年多之久的乌溪江引水工程(下称“乌引工程”)建设。
这一年,谢高华已经54岁,身形消瘦但意气风发。担任工程建设总指挥的他带领一班技术人员,不分昼夜地奔走在乌引工程沿线,进行一轮轮论证。
工程难度巨大。根据规划,工程在黄坛口水库拦江筑坝,通过83公里渠道,横跨衢州、金华两市五县。其中衢州段53公里渠道,就要拦截乌溪江,架过灵山江,跨越10条溪,打穿18座山,并建设30处大型建筑物。
许多建设者吃在田头、住在工棚,谢高华更是身先士卒,“他经常白天和干部群众一起坐在泥地里,边吃饭边商谈工作,晚上和我们开会开到12点。”时任衢州市水利局副局长、乌引工程副总指挥的佘治平说。
1989年8月,渠首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。很多人惊讶地看到,谢高华竟然眼泛泪光。这位即将退下一线领导岗位的总指挥对着话筒激动地说:“有生之年,我要同大家一起为工程建设作最后冲刺!退休也要退在工地上!”
谢高华没有食言。后来虽因年龄原因,他不再担任衢州市委常委、副市长,但他向市委请求,自己对乌引工程有感情,一定要亲手建成它!于是直到1994年8月4日,乌引工程胜利竣工、全线通水,彻底解决了金华、衢州两地数代百姓的干旱困扰,谢高华才卸下工程总指挥一职。
乌引工程建成后一直作用很大。水稻种植面积超5000亩的龙游县种粮大户董红专说,整个龙游南部水田几乎都是由其灌溉,“种田人不会忘记引水人!”
“生于斯长于斯情系金衢,飞鸡毛引银练无愧先锋”。2019年10月23日,谢高华因病在杭州逝世,享年88岁。这副挽联正是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,他勇当先锋、担当有为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。
谢高华
谢高华,1931年11月生,浙江衢州人,浙江省原义乌县委书记,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。
1982年4月至1984年12月,谢高华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期间,义乌县委首创了“兴商建县”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,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,为全国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。
2018年12月,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,谢高华被中共中央、国务院授予“改革先锋”称号。
2019年9月底,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,谢高华被评为全国300名“最美奋斗者”之一。
2019年10月23日,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因病医治无效,于杭州逝世,享年88岁。
栏目主编:秦红
文字编辑:卢晓川
本文作者:聊时局
题图来源:上观题图
图片编辑:苏唯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北方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