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栏

他拍到尼克松给记者送啤酒,还有戈尔巴乔夫的惊世演讲

发布时间:2023-06-19 12:45:17 来源:第一财经

“我在溥杰北京西城的四合院里面曾经采访过他。我向他提出,找个机会,可不可以去你过去住的地方,故宫,给你拍一张肖像。他很愉快地同意了。他约我下午在故宫午门的售票处等。到了午门,溥杰先生已经站在那里,售票处的工作人员都对他很熟悉的样子。进去的时候,我才发现,这时的故宫快要关门了,开始清场。我找了一张椅子,让他在一个大殿前面坐下。拍完之后,他说我也给你拍一张……这是我一生中特别荣幸的时刻,溥杰做导游带我逛故宫,他告诉我,他跟哥哥在哪里学自行车,在哪里,英国人教他们英语。回忆着在故宫生活的细节,走到后门的时候,太阳已经完全西落了。”

在浦东美术馆的展厅,刘香成面对自己拍摄的照片,回忆如泉涌般浮现。“在展厅走了一圈,我也觉得好像是第一次看自己的作品。”他告诉第一财经,当小小的照片被放大到一米,里面的丰富细节扑面而来,“我知道那张图片,我记得当时按快门的瞬间,但是已经隔了这么长时间……”

“刘香成:镜头·时代·人”是摄影家刘香成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回顾展,190多张照片跨越了他40多年的摄影生涯,其中超过半数作品是初次展出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某种程度上来说,刘香成是写入中国影像历史的人。在《东方照相记》里,在他之前,有罗伯特·卡帕、亨利·卡蒂埃-布列松、马克·吕布等西方摄影报道黄金时代的大师,他们带着对于中国的好奇,在20世纪相继来到中国,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。

刘香成是这一脉络的延续,又与他们截然不同。1950年代,儿时的他曾在福州、香港生活,而后赴美求学,师从《生活》杂志著名摄影师基恩·米利。当刘香成以国际摄影记者的身份归来,正逢1970年代末中国面临转变的时期,随后迎来了改革开放。他是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中国人跨越时代变化、舒展人性的观察者和记录者。儿时记忆赋予了他从内观察的视角,以及对于环境的敏感体察和深厚理解。《明镜》周刊驻亚洲记者蒂齐亚诺·泰尔扎尼曾经评价道:“对刘来说,中国不仅是个值得发现的真相,而且有关一种尚待阐明的爱。”

尚待阐明的爱

“长期以来,我希望他们中的某个人可以为我们所有的人写一本有关他们自己的、关于中国的书,一本真正的书,渗透着中国人基本精神的书。”刘香成曾经在这段1936年赛珍珠为林语堂《吾国吾民》所写的导言中找到共鸣。

刘香成第一次回到中国拍摄是在1976年,当时,他在广州待了十天,游走在街头,他敏锐地从人们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中发现了变化的信号,“当时我觉得人们的脸上有一种放下了一块石头的感觉,是从一个境界到另一个境界的感觉。”他听到了时代的召唤,他决定以摄影记者为此后的人生志业,两年后,他以此身份留在了中国。

1981年,中国国内开始生产可口可乐,在北京故宫也有卖可乐的摊位,刘香成拍到一位穿着军大衣的年轻男子将手伸向镜头,他的手里是一瓶可口可乐,他的背后是紫禁城的建筑,这张照片成为改革开放的代表性画面。刘香成擅于使用具有符号性的元素展现时代变迁,与此同时,他也关注表象之下的深层内涵,他以肢体语言为密码,解读不同时代各个社会阶层的精神状态。

在广州珠江游轮上,他拍到年轻人挤在一起跳狐步舞;在河北北戴河,他拍摄了一组在沙滩上的年轻人,其中一些面对镜头骄傲地展示身材;在云南景洪,他注意到戴着太阳镜的三个年轻人,他们的打扮惊人地一致,同时透露出追求时尚的青春气息;在上海的公园,刘香成被一对情侣对视的样子打动,“我注意到他们的脚交叉在一起,男人温柔的捂住女孩放在膝盖上的手。这张照片显示了东方人如何微妙地,用特别的肢体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,跟西方人公开亲吻拥抱截然不同。”

刘香成相信,照片不仅仅是用来看的,更是可以读的。“后者让你去想问题,前者也许只让你觉得刺激,现在刺激的照片可太多了。”他曾说,“我很幸运,从大师们的作品里学会了怎样去读照片。我发现,这个东西要和生活紧密地扯在一起。生活,就是文化啊、历史啊、宗教啊、传统啊、国与国的关系啊。”

刘香成的镜头记录了那个时代很多的中外政治文化交流,构成了历史的一块块视觉拼图。1979年,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与波士顿爱乐乐团、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先后来到中国演出;1981年,英国歌手艾尔顿·约翰访问中国,刘香成拍到他集中精神在打乒乓球的场景;同年,“波士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”在中国美术馆举行,这场展览影响了大批未来的艺术家;1982年,中美《上海公报》签署十周年纪念期间,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,他们一起坐火车从杭州到上海。

“李肇星先生在这张照片的左下角,当时他提醒我,他说你的相机在哪里?我转头就看见尼克松先生,当时他心情非常好,他拿出一条毛巾、一桶青岛啤酒往记者车厢走过来,给我们送啤酒。”这张照片留下了新闻事件背后的一个生动瞬间。

决定性瞬间

在准备展览时,策展人皮力提议说,以往刘香成做的事情,无论是书、展览,还是每一个出版的报纸上刊登的图片,都是以时间为主轴,在大时代背景下展现他的拍摄和创作。他希望这次展览可以另辟蹊径,以摄影的语言作为线索。由此,我们看到一张张“面孔”、一种种“姿态”如何展现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,拍摄者又是如何通过对“时机”的把握捕捉决定性瞬间。

刘香成清晰记得1991年12月25日他被邀请进入克林姆林宫的情景。“到了现场我才知道,戈尔巴乔夫要对全苏联做新闻直播,宣读他的声明,而我是现场唯一的摄影师。”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,在电视直播期间,刘香成坐在摄像机的三脚架前,反复考虑着应该如何拍下这个历史的瞬间。

“我答应官方,不会在直播的时候拍照,因为他们担心相机的快门会影响到直播的录音。我想如果要拍,要在演讲结束的瞬间,在他放下讲稿,纸还在空中飘的时候,抓住这个动感。”刘香成回忆说,“我决定用一个很慢的胶卷速度,1/30秒,作为一个摄影人,我知道1/30秒这种情况下,不能保证人物的肢体也能对焦、不会松动,所以我做了一个很大的不确定的决定。”

在那个时机按下快门之后,他一路奔跑着回去洗照片,路过红场的时候,正巧看到苏联的旗帜落下、俄罗斯的旗帜升起,“胶卷洗出来之后我才放心,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。”第二年,凭借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,刘香成与同事一起荣膺“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”。

展厅一角还原了刘香成在锦江饭店客房洗手间布置的暗房,在当时已经非常便携的设备在现在看来显得难以置信地笨重和复杂。与现在的手机摄影时代不同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摄影是一件更具有技术性的工作,需要大量的后期支持,对于画面的捕捉,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影师对于光圈、快门的经验和理解。

“多年之后很多人问我,哪一张图片我个人特别喜欢,这张准备高考的同学们,我觉得中国人求学的精神在这张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”在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1981年,刘香成晚上去天安门广场散步,看到很多学生利用广场的灯光读书。

他回忆说,当时他想要拍出一个很深的景深,他趴在地上,把光圈调到f22,但是测光表已经测不出f22需要曝光多少时间,他只能凭自己的经验。“这将是我一生当中曝光事件最长的一张作品,因为它曝光了23秒的时间。”刘香成指着照片的背景说,“景深很完美,一直拍到毛主席的纪念堂。”

在拜访现代汉语拼音系统的发明者、106岁的语言学家周有光的时候,刘香成决定用导师基恩·米利拍摄毕加索时使用的“用光绘画”的方法,米利曾捕捉到毕加索在稀薄的空气中画一头公牛的场景,“我用同样的技巧捕捉到了周先生在半空中写下‘中国’的画面,显示汉语拼音这一发明的创造力。”

更长的时间里

“我的脉络永远离第一线稍微远一点,”刘香成告诉第一财经,“所以你会发现,这个展览里面是很少是纯粹的所谓新闻,几乎是没有。”

无论是在中国,还是在美国、印度,以及已经消逝的苏联,在追逐大事件的同时,他更关注的总是那些更具有持久性的,更加生活化的场景。有些照片没有一时被编辑选中作为头条图片,其意义与价值会在更长的时间里逐渐浮现。

在拍摄艺术家的时候,他也倾向于捕捉他们的生活瞬间。他拍摄陈逸飞在工作室里作画,也拍摄他在家中理发。他跟随蔡国强回到家乡,当蔡国强拜祭祖先的时候,他捕捉到艺术家的奶奶正向另外一个方向走出镜头。蔡国强看到这张照片,高兴地说,这是第一次有人将他的两个奶奶拍进同一张照片里,她们这辈子从来没有说过话。

周迅喜欢摄影,2020年,刘香成邀请周迅一起做一个创作的项目,让她回老家拍一些朋友的照片。周迅欣然同意,她说,我的小学同学、中学同学都在那里,我们可以找机会去拍拍他们。她拿出一张纸,开始写上其他演员的名字,姜文与周韵、黄觉与麦子、陈坤、舒淇、窦靖童、刘昊然、欧阳娜娜……她觉得这些人也可以参与项目。这个项目后来叫做人参果。2021年底,这个展览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行。

刘香成创立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已有8年时间,这个位于西岸艺术群落的机构,曾经组织、策划、展示了一系列中外摄影艺术家的作品,成为摄影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性地标。2021年,他与凯伦·史密斯一起编著了《上海:一座世界城市的肖像》,作为《上海: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 1842-2010》的续篇。

在展览现场,刘香成向第一财经透露,之后他希望更多回到摄影创作中去,“下一步,我想拍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,我想发现,我们从人文上面走出去的时候,会遇到什么当地的人,想看看中国人来到的地方,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?我觉得这个可能是21世纪的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。”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北方艺术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  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