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栏

常抓共管电动自行车安全 世界微动态

发布时间:2023-04-23 09:18:44 来源:经济日报


(资料图片)

近期,多地发生居民住宅楼内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,造成生命财产损失。惨痛教训背后,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值得高度重视。

电动自行车因其快捷、省力、易停车的特点受到市场欢迎。数据显示,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3亿辆,在满足广大家庭需求的同时,更在外卖、快递、共享交通领域广泛应用。但是,因不规范使用而引发的交通事故、火灾也时有发生。因此,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治理成为公共安全问题。

从车辆强制性国标出台到地方管理条例完善,从各类安全宣讲开展到户外充电桩推广,各级政府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治理可谓不遗余力。然而,违规违法使用行为仍屡禁不止,暴露出当前治理的痛点和难点。

一方面,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巨大,交通违法行为受罚概率小且违法成本低,私自解除限速、室内充电等行为也较为隐蔽,管理者执法成本高、难度大。另一方面,车主也有苦衷。部分小区充电桩位置远、接口少,电价高于居民用电价格,且户外充电还面临车辆被盗风险。如何处理好成本与效果、安全与便利的关系,是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治理的关键。

要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充电难题。挖掘居住区内空间潜力,加密充电桩、换电柜等设备,尽快消除无充电设施小区。强化日常维护与巡检,及时修理故障设备、挪移充电完成后仍占用充电位的车辆。用好价格杠杆,通过补贴引导车主户外充电、错峰充电。还可通过规范二手车交易,推广车辆定位器、盗抢险等措施,解决车主对车辆被盗的担忧。

要以科技赋能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。目前,各地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查处主要依靠人工巡查、群众举报,具有随机性。可参考当前部分地区试点,在道路增设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抓拍探头,为电池加装充电场景识别芯片,在楼宇电梯内设置车辆识别装置,实时采集违法信息并上传至云端,实现全天候巡查,一站式执法。

要形成常抓共管的社会氛围。部分地区仍存在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监管不力,对群众举报推诿、拖延的情况。善用群众力量,搭建统一违法举报平台。明确物业、街道、消防、公安等各方职责,畅通协调机制,确保对违法者的追责及时到位。同时,在社会层面发挥个案引导、教育警示功能,促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治理走向规范化、常态化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史书一)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北方艺术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  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